2021年,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应对挑战变中求稳,全面统筹阳宗海保护治理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克服困难应对挑战,全区总体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。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3.8亿元;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85亿元,增长17.5%,在全省64个省级开发区中位列第十五位,在昆明市10个省级开发区中位列第三位。
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,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将实施“134”发展战略,即建设以阳春大道为主轴的城市核心区,引领七甸产业园区、阳宗海旅游度假区、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“三轮”驱动发展,推动七甸、汤池、草甸、阳宗4个片区协同发展,把阳宗海流域打造成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示范区,把七甸片区建设成为城市核心区,把七甸产业园区打造成云南铝产业精深加工高品质示范区,把阳宗海建设成为昆明绿色生态、产城融合示范区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经济稳中求进 筑牢高质量发展后劲
去年以来,阳宗海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抓手,共储备项目112个,新开工项目17个,园区新增规上企业2家,达到52家,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家。其中,中通物流一期、汇江水泥等项目竣工投产,意思桥康旅、清风明月、广泽食品、高原种业项目二期等项目顺利推进,三川电缆入选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”企业。通过积极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,强化经济形势分析、运行调度和监测预警,阳宗海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.55亿元,增长21.6%,增速位居全市第一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.6亿元,增长2.7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.4%,增速位居全市第一;旅游总收入完成16.9亿元,增长28.98%;招商引资内资完成51亿元,增长8.5%;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715万美元,增长16.9%;各类市场主体6902户,增长15.6%,实现经济平稳运行。
在推进“湖泊革命”过程中,阳宗海同样呈现趋稳向好态势,成功入选云南省美丽河湖。围绕“退、减、调、治、管”,完成“两线”“三区”划定,科学确定环湖空间管控范围,推动阳宗海“一湖一策”及“十四五”保护治理规划项目实施,启动施家嘴生态移民搬迁等8个项目建设。在全省首家成立高原湖泊研究中心,建立陈景院士工作站,为科学治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。制定阳宗海流域“一调两减”实施方案,从源头上削减入湖面源污染。完成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、绿化造林、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近5000亩。全年湖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,其中7个月达到Ⅱ类,比2020年增加2个月。
找准切入点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
“随着‘三清’‘福宜’高速建成通车,阳宗海区位优势更加凸显;随着产业发展,阳宗海具备了承接、链接主城五区产业转移的条件;随着‘湖泊革命’的推进、‘两线’‘三区’的划定,区域生态保护和发展定位的明确,为阳宗海全面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;作为新一轮优化提升的省级园区,七甸产业园明确了‘一主两辅’的产业发展定位,为阳宗海大抓产业、抓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”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杨泽松表示,面对新形势、新机遇,阳宗海将找准切入点,围绕今年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,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80亿元的目标任务,按照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发展定位,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、功能定位和支撑体系,聚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、光伏新能源材料、绿色食品、物流电商等产业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,为昆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“排头兵”贡献阳宗海力量。
今年,阳宗海将启动云南铝业产业精深加工高品质示范区规划建设,争取云铝3.5万吨新能源电池箔、4万吨合金线材、10万吨电解铝项目上半年实现投产;提升云南白药中药资源、科恩医药、楚燕生物、云龙制药等重点医药企业技术研发应用水平,督促加加宁、东昌医药等企业年内投产达产。加快推进中通物流二期、云铝物流扩建工程、云南烟叶醇化仓储中心(二期)、正能量一期等项目建设,实现服务业净增加企业1家,力争年内实现投资6亿元以上。同时,启动阳宗海流域内剩余51个山区、半山区村庄雨污分流工程,重点推进瑶冲河、摆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,确保水质达标。引入社会资本,打造木希、马寨子、前卫营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、观光旅游、户外运动等产品,推动农旅结合、文旅融合发展。
此外,阳宗海把今年确定为“基层党建提升年”“营商环境提升年”“工作作风转变年”,通过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政商关系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聚焦主导产业,瞄准重点企业,推进精准招商、专业招商、产业链招商,健全入园企业准入、退出机制,盘活园区存量土地508亩、厂房10万平方米,建立从签约、注册、到资、立项、开工、投产的全链条考核机制,全面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、开工率、资金到位率、投产率;通过大抓干部作风转变,以等不起、慢不得、坐不住的姿态全面提振精气神,铆足干劲往前冲,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。